育兒說故事:【你一直贏!你作弊!】
這是上週兒子第一次上籃球課時,對其他小朋友說的話。
「你作弊!」兒說。
「我才沒有作弊」同學說。
「奶諾你為什麼說同學作弊呢?」我衝過去問道。
「因為他都一直贏啊!」兒子一臉無辜的說。
「你的同學沒有作弊喔,媽媽都有在旁邊看到,因為他們很勤奮地練習籃球,所以才這麼厲害,他因為努力練習,才回贏的。你不能看到別人贏,就說別人作弊喔!!」我說。(溫柔中帶有嚴肅的語氣,其實我額頭在冒青筋,這小子,什麼神邏輯?氣死我了~)
「可是我都一直輸」兒說。
「爸爸媽媽參加比賽,我們有贏第一名,但是我們也常常輸啊~可是每次輸了以後,我們都會更努力進步,就越來越厲害了喔!」我說。(他真的懂嗎?但我還是該說)
而後的課程,因為兒子不懂運球(籃球拍拍便足球滾走)、不會投籃(一直往上拋),他整個很喪志,頭低低的,乾脆直接一屁股坐在操場上,後來,哭了。
說什麼他都不肯再加入學習,我在思考,該安慰兒子讓他心裡舒服的放棄,或是來個當頭棒喝逼他完成課程!
孩子通常會有幾個反應:
他需要爸媽的懷抱,他需要被安慰,他要有個地方可以躲起來,不去面對自己很挫折的地方(五歲的受挫力真的有夠低啊冒😓)。
但是,這樣習慣了,一次就有兩次,兩次就有無數次;五歲縱容、六歲還小、七歲要適應.....爸媽的心疼,會養成孩子不面對挫折的習性(我是這樣想的,也是觀察到這樣的。)
或者,孩子需要爸媽的讚美,因為他輸了,但卻不想面對自己沒有贏這件事,心裡過不去,於是期望爸媽說他好棒棒,那麼,他就覺得自己其實還不賴。
但是,其實他真的需要進步,可能真的也沒有棒棒,五歲怕他受傷、六歲幹嘛什麼嚴厲、七歲不能給他壓力......爸媽的溺愛(應該說鬼遮眼),會讓孩子無法真正檢視自己,活在自以為很棒的小世界,未來,他只剩低抗壓與自我感覺良好兩個特質(我是這樣想的,也是觀察到這樣的)。
以上的小劇場花了我30秒的時間在腦袋閃過!因為面前正做個一個在地上垂頭喪志的小兒,說什麼也不肯爬起來,還一直哭,我該怎麼做?
我走過去,給他一個很大的擁抱!
我抱著他說:「奶諾,你這些都不會是很正常的,因為體是插班生,同學都上過好多堂了,也回家練習很久了,所以他們很厲害!」
親他一下,我接著正色說:「所以如果你現在不起來去加入練習,你就永遠停在這邊,不可能變厲害了!我不要你半途放棄,我要你完成這堂課,去打完籃球!」
接著上演彷彿十八相送的戲碼,他死不肯離開我身上,其實媽媽說得帥氣,內心卻是很徬徨的:萬一他從此恨死籃球怎麼辦?如果他一直輸不起怎麼辦?
我一個帥氣的把他推回籃球場上:「媽媽離開一下,你下課前我再來,快去打球!練習你就變強了!」,接著瀟灑轉身,其實是躲進走廊內偷看他。
兒子發現沒有可以哭訴的對象了,就乖乖走回隊上,然後!!!我沒有騙人,不出30秒,就聽到她開心大笑的跟老師與同學玩搶球!
課程順利結束了,我帶他去買了一個小籃球,跟兒子說:「現在不厲害沒關係,只要練習你就會變厲害,爸爸媽媽陪你一起練習,我們下課就找時間去打球!」
現在,他很期待下週的籃球課程~~~
最大心得:該狠的時候就要狠下去!🤣🤣🤣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👩💻真正的心得在這邊:
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情,常常,我們以為要學到的就是字面上的技術專精,事實上,最大的收穫,會是內在滋養。
人說,一堆人學籃球,NBA球員也就那些人啊,好玩就算了;或者只是為了多點運動讓孩子長高。
對我而言,運動的學習,更大目的在於:
「學會團隊合作」
「學會你不可能是永遠的贏家」
「學會找到自己輸的理由」
「學會你必須不斷鍛鍊才會進步」
「學會受挫與抗壓」
這是技術層面後更大的意義,而我認為這很有必要分享給大家,不論是給與自己或是用在教育上。
我們都以為深學導向要不斷填鴨,不少老師們說家長還會要求老師多加課業,深怕孩子沒被知識塞滿,但因此再也沒有時間去學習其他才藝,去從其他課程中獲得人格培養、體能培養、藝術培養....這真的很可惜!
這十幾年來,我從媒體轉體適能教學,不斷在接觸人群,不斷在採訪與教課。我發現,即使現在大學的孩子,或是已經50好幾的成年人,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志向在哪裡,工作只求個穩定,人生充滿了苦悶,抗壓性低得不可思議,卻又自我感覺良好的都在怪別人。
這輩子,沒有衝過、沒有真正快樂過、沒有為自己發聲過、每天都很茫然,茫然久了,也失去判斷分析能力,容易被群眾與美體牽著鼻子走,然後在涉賄風氣耙糞氛圍下,墜入憂慮惡性循環。
怪誰?
或許是我們傳統的教育、填鴨式的教育、原本這些活靈活現的靈魂,都被壓榨壓抑抹煞到只剩下灰色了。
一個從台灣有名升學貴族私校畢業的孩子跟我說:「以前我們老師常說,未來你們畢業後,要找到有興趣的工作,卻又同時能賺大錢的,是幾乎“不可能”的!」
這就是被填鴨的老師,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詮釋了孩子的人生,而這樣被抹煞掉的天份,誰知道又有多少?
過去我不斷學習體適能產業的課程,其實每次上技術性的內容,卻很多的收穫都在心靈和靈魂的成長!老師的個性可以啟發我、不同國籍老師的文化也能引起我很多思考方向......我發現,幾個在這個產業異軍突起的年輕人,不論是物理治療師、教練、母親......他們也都有這樣的特質,用『心』去體會每一個學習機會,從學習去刺激自己的思維與抗壓。
那麼大家呢?
不要懼怕去學習,我們都應該讓自己與孩子去多元學習,然後找到自己的興趣,從而在每一堂課中,去更深層認識自己、認識孩子!
一起面對困難、一起走過、一起變強~~
我相信,這樣的家庭,一定可以很團結、很相愛、很茁壯、也很幸福快樂!